找到相关内容210篇,用时2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楞严经》体认三界火宅 (3)

    净天境,约能初伏第六意识,因是暂伏,非永伏,只是通至寂灭之途,故非真得寂灭之境界。此天行者天寿十六大劫,身长有十六由旬(一由旬约40里)。   第二天无量净天者,色身气机更旺,使喜心更净及至空...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一般言,至三禅少净天境界时,约能初伏第六意识,因是暂伏,只能通至寂灭之途,但一入寂灭之时,对自我的执着暂伏,即能得遍净天的果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1679282.html
  • 《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学

    ldquo;涅槃”是一种存在于修行主体内的“无为法”,一种以“寂灭特点的至乐心理境界。其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寂灭”(《杂阿含经》),“毕竟清静,究竟清静”(《本事经》),具有“常、、我、净”四德或&...

    祁志祥

    美学|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11/2045514117.html
  • 雪山童子的故事

    怨言,但对世人却没有好处。於是,他想把这首诗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永远流传世上。不论身远的石头或墙壁,树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写下这首诗偈,再著衣爬到树上。树神不懂他...任何宝物,他都不看在眼内,简直把它视为尘土,无动於衷。他心目中只求道,为了这个目的,他决心不惜放弃财产、妻儿、住宅、仆佣和一切身外物,甚至也不在乎抛弃肉身。他抛弃世上的一切,并非希望到得天上的世界,...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7223716356.html
  • 佛母摩耶夫人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看来,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其实佛在一生教化期中,常常提示这几句法语。中国最流行的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即是释迦世尊上升仞利天宫摩耶夫人宣说的大乘经典。大小乘诸经典中,...富贵福德之子。这消息被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知道之后,便遣使者前往求婚,结果,迎娶了摩耶及婆□波提。这两位伟大的女性,是与释迦世尊历劫以来,有过大善因缘的人,她们来到人间,正是著迎接释迦世尊的降生和抚养...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7403216573.html
  • 八大圣地事迹简介

    无量众善由不放逸得。”   佛陀并慈悲安慰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当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此是如来最后教诲。   于...袈裟,头发髭须,自然除落,成就沙门威仪,徐步安详,犹如百腊比丘。“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佛憍陈如尊者,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离五欲乐及无益苦行,开示涅槃寂灭、八正圣道中道之行,憍陈如尊者解...

    见页法师

    |历史|圣地|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0/14374018620.html
  • 从《圣严法师遗言》哀悼圣严

    “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礼请一至三位长老大德法师,分别主持封棺、告别、荼毗、植葬等仪式。务必以简约庄严,切勿浪费铺张,灵堂只挂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重要平台,也现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榜样。   四是他契理契机地推进了现代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建设,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心灵环保”作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

    何建明

    |圣严|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2/02122735189.html
  • 西藏佛教的渊源

    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所谓“涅槃”译义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槃极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1040333.html
  • 《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学

    世界美的一切可视、可听、可感性,也超越主体感觉愉快之美的“涅盘”境界。“涅盘”是一种存在于修行主体内的“无为法”,一种以“寂灭特点的至乐心理境界。其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寂灭”(《杂阿含经》),“毕竟清静,究竟清静”(《本事经》),具有“常、、我、净”四德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德。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美的...

    祁志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1444423.html
  • 永嘉大师的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

      永嘉大师的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 曾承木  世尊曾在“佛日未出”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住于雪山,得“半偈”而献身,有称为八字舍身命。“生灭灭已,寂灭。”半偈也称“半句偈”,以此...一定会有不同之处出现。」永嘉大师不语。  玄机大师,唐·景云二年(公元708年)得度,作一偈:  法性湛然,本无去住,  厌喧趋寂,岂达邪。  平时常习定于大日山的石窟中。后与兄玄觉,同参六祖,曾著...

    曾承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948470.html
  • 释尊的教团及行化

    Kalanda)长者将他在王舍城外的竹园施佛,王即佛陀在此园中建造精舍,这是第一所大规模的佛教道场。 佛陀成道第四年,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名匠舍利弗偶尔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便於言下得法眼净,这是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怪舍利弗急忙把这从未听过的妙法,转告了他的同门知友大目犍连,於是,各率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诣佛出家,证...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5451513.html